教育精选

致橡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字号+作者:admin 来源:圣才网 2024-09-1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致橡树》抒发了对爱情的热烈、诚挚且忠贞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还展现出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赖又彼此扶持,理解对方存在意义且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

《致橡树》抒发了对爱情的热烈、诚挚且忠贞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还展现出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赖又彼此扶持,理解对方存在意义且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念。

《致橡树》是由中国诗人舒婷于 1977 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致橡树》赏析

全诗通过抒情主体“木棉”向“橡树”的诚挚表白,将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核心意象由外至内都散发着思想与审美的光芒。

木棉能够被理解为充满青春气息、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能够被视作那炽热、丰富的情感以及独有的深沉个性。橡树则展现出一种阳刚的气质,是伟岸、刚强性格的象征。

由于这首诗拥有如此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自然而然地摆脱了具体有限的形体,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它既能够被视为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能够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诗人巧妙借助“木棉”的表白,衍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这些意象要么暗示了木棉对于传统人生观中不和谐、不平衡,甚至向一方倾斜的人际关系的看法,要么大胆肯定了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相互依存,显示出对和谐人际关系、新型爱情观以及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全诗在章法及句法上的精心布局,使得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让丰富细腻的情感带有理性的光辉。

《致橡树》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及《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道。

1975 年,福建有位曾在写作上给予她极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做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谈起这辈子所遇到的女孩。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一件大胆的事情。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十分困难。

舒婷表示,当时她听了之后很生气,认为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实际上,橡树是永远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们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道。

《致橡树》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她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在朦胧的氛围中透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独特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义和当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诗歌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联系邮箱:admin@ymhi.cn,我们在核实后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诚挚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