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答

“即心即佛”的出处是哪里

字号+作者:admin 来源:圣才网 2024-07-0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即心即佛”源自宋代释法薰所创作的《拈古十四首》。 “即心即佛”全诗 《拈古十四首》 作者:宋代 释法薰 即心即佛,甜瓜甜彻蒂。 非心非佛,苦瓠苦连根...

“即心即佛”源自宋代释法薰所创作的《拈古十四首》。

“即心即佛”全诗

《拈古十四首》

作者:宋代 释法薰

即心即佛,甜瓜甜彻蒂。

非心非佛,苦瓠苦连根。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斫却月中桂,清光迸海门。

个裹若能开正眼,一毫头上定乾坤。

《拈古十四首》释法薰 翻译、赏析和诗意

《拈古十四首》乃是宋代释法薰之所著,此诗词传达了对佛理进行思辨的观念,借对心、佛、物的研讨,展现出人的心灵世界和外部物质之间的关联。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拈古十四首

即心即佛,甜瓜甜彻蒂。

非心非佛,苦瓠苦连根。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斫却月中桂,清光迸海门。

个裹若能开正眼,一毫头上定乾坤。

此诗词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心与佛、甜瓜和苦瓠之间的关系。诗的前两句指明心即佛,甜瓜的甜味直抵其核心,暗示着心和佛的内在联结,以及内心的纯善和美好。接着,诗词发生转折,表述了非心非佛、苦瓠苦连根的情形,意味着心与佛之外的不善与苦痛。

接下来的两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斫却月中桂,清光迸海门。”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心、佛、物等概念超脱了具体的形态,表达出一种超越常规的境界。月中的桂树遭砍断,清光破门而入,意味着摆脱心与物的束缚,追求广阔的境界和智慧的光辉。

最后两句“个裹若能开正眼,一毫头上定乾坤。”通过“个裹”指代眼睛,暗示开启智慧之眼的重要性。唯有能够开启正眼,洞察事物的实质,方可洞悉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词借助简洁的语言探讨了心、佛、物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佛理的思辨,表达出超越个人的境界和追求智慧的内在渴望。整首诗词意蕴深远,发人深省,乃是一首值得品鉴和体悟的上乘之作。

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联系邮箱:admin@ymhi.cn,我们在核实后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诚挚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