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答

问说文言文翻译

字号+作者:admin 来源:圣才网 2024-07-1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问说》的文言文翻译:有见识之人,做学问必然乐于向他人提问请教。“问”与“学”相辅相成,不学就难以提出疑难,不问就难以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并非...

《问说》的文言文翻译:有见识之人,做学问必然乐于向他人提问请教。“问”与“学”相辅相成,不学就难以提出疑难,不问就难以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并非真正喜爱学习之人。

1. 道理已然明晰,却仍无法运用于实际,认识了宏观的原则、纲领、总体,却仍可能不了解细微之处,对于此类问题,除了提问,怎能得以解决?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出众之人,向他们请教,借此破除疑惑,这正是孔子所言的到有道德、有学问之人那里去匡正自身。

2. 对于不如自己之人,向他们请教,从而求得正确的见解,这便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之人请教,以道德高深、知识渊博向道德低下、知识浅薄之人请教。

3. 对于与自己水平相当之人,向他们请教,借以共同研讨,这正是《中庸》所讲的相互诘问,详细考察,明确分辨。

4. 《尚书》不是说过吗?喜爱提问之人,学问知识便会丰富。

5.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之心”时,一并提及学问之道,“学”之后紧接着便是“问”。

6. 子思谈论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置于“学”之前。

7. 古代之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拣事情提问,不挑拣人请教,只要能获取有益于自身修养和学业的内容即可。

8. 故而,狂妄的普通人的话语,圣人也会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会询问,舜帝身为天子却向平民请教,凭借他们的大智慧却关注浅近平常的意见,并非偶然的谦逊,实则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之见。

9. 三代以后,有“学”却无“问”,朋友之间的交往,能做到劝诫做好事,不做坏事已属难得,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相互请教,勤奋地将进修作为急务之人不多见,何况世俗之人呢?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是世俗人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之处,却偏偏认为已理解,所持道理有不稳妥之处,却胡乱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可问之事了。

10.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便妒忌他,不愿向他请教,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便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请教,对于与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心向他请教,像这样,天下几乎就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了。

11. 任何人都不值得佩服,任何事都没有可疑之处,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

12. 自以为是,那错误还算小;自己知晓自身的浅薄却严密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无法进步,也不愿虚心向他人请教,如此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13. 并非如此的话,就所问的并非所学的:比如询问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碎事物以作消遣;甚至将自己心中已然明白的问题,故意拿来问别人,以此试探那人的才能;或者拿非常难解的事情问别人,来逼迫那人难堪。

14. 若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能够获取教益的事情,要压低自身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无法做到。

15. 唉!学习之所以无法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吗?而且不喜爱提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并非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16. 也并非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所学的并非古代儒家所学的内容,他所喜爱的也并非古代儒家所喜爱的东西,不善于提问也是理所当然的。

17. 聪明之人思考千次,也定会出现一次差错。

18.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圣人不一定能做到。

19. 真理并非专属于某人,学习没有止境,那么,“问”怎能少得了呢?《周礼》中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大事也要询问平民。

20. 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询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询问道德才能低的人,年长者可以询问年轻人,只需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即可。

21.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深。

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联系邮箱:admin@ymhi.cn,我们在核实后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诚挚歉意。